塔河縫洞型油藏在開發中后期階段,提高采收率的措施類型與方案是建立在精細認識儲層結構特征的基礎上。描述儲層結構有多種方法:地震評價、井間監測評價、生產動態或者注水壓降等動態分析評價等等。目前塔河油田大量縫洞單元開展了注水、注氣等示蹤劑探測技術用以分析采收率。一共開展了190余井組的井間示蹤劑監測,通過大量井間示蹤劑產出資料,了解了井間連通性,但是未能深入挖掘示蹤劑產出曲線表現出了可能儲層特征。通過模塊化三維物模設計與制作可以在三維空間內搭建所需要的模型結構。獲得更接近的地下縫洞結構,依據注入示蹤劑的特征曲線可以正確評估出實地縫洞型油藏的儲量等。
分析縫洞性油藏實物巖心組成結構,包括強度、成份、孔隙率、表面結構等。
搭建三維模擬實物平臺框架。
根據縫洞性油藏的地下縫洞結構特征(比例尺寸、縫洞分布等),使用巖心模型材料加工具有不同縫洞基本特征的立體模塊。
將立體模塊組裝成不同特點的三維模型。
以現有的示蹤劑,在模型結構中進行示蹤劑的注入和采集,分析示蹤劑的流動情況和分散情況,分析巖心與不同示蹤劑之間的相互影響。
根據示蹤劑結果和模型結構建立示蹤劑與模型內在聯系,并根據反饋對縫洞模型結構特征進行預測。
模擬示蹤劑在注入后的流動情況,總結示蹤劑特征曲線。同時歸納總結出一套示蹤劑特征曲線對于縫洞性油藏地下結構分析方法。
示蹤劑產出曲線表現儲層特征,這方面技術尚未被研究。項目團隊深刻了解示蹤劑工作原理和特征曲線檢測技術,通過模塊化三維物模設計與制作可以在三維空間內搭建所需要的模型結構,獲得更接近的地下縫洞結構,依據注入示蹤劑的特征曲線可以正確評估出實地縫洞型油藏的儲量等。該技術具有突破性,產品有很大的領先和技術優勢。